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 AI发展困境 从语义对齐到特征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Web3 AI 发展困境与未来方向探讨
英伟达股价持续上涨,再创新高,反映了市场对多模态模型技术进步的认可。Web2 AI 领域正在构建起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从语义对齐到视觉理解,从高维嵌入到特征融合,复杂模型正以惊人的速度整合各种模态的表达方式。然而,这股热潮似乎与加密货币领域毫无关联。
近期 Web3 AI 尤其是 Agent 方向的尝试,方向可能存在偏差。试图用去中心化结构拼装 Web2 式的多模态模块化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和思维的双重错位。在当前模块耦合性极强、特征分布高度不稳定、算力需求日益集中的环境下,多模态模块化在 Web3 中难以立足。
Web3 AI 的未来不应局限于模仿,而是需要采取策略性迂回。从高维空间的语义对齐,到注意力机制中的信息瓶颈,再到异构算力下的特征对齐,Web3 AI 需要重新思考其发展路径。
Web3 AI 面临的语义对齐挑战
现代 Web2 AI 多模态系统中,"语义对齐"是将不同模态信息映射到同一语义空间的关键技术。这使得模型能够理解并比较形式迥异的信号背后的内在含义。然而,Web3 Agent 协议难以实现高维嵌入,导致语义无法对齐。
低维空间中不同信号相互"挤压",造成模型在检索或分类时频繁混淆,准确率下降。策略生成阶段难以捕捉细微差异,容易漏掉关键交易信号或误判风险阈值。跨模块协同变得困难,各 Agent 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面对复杂市场场景,低维结构难以承载多源数据,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
要实现具有行业壁垒的全链路智能体,需要从端到端的联合建模、跨模块的统一嵌入,以及协同训练与部署的系统化工程着手。但当前市场对此需求尚不明确。
注意力机制在低维空间中的局限性
高水平的多模态模型需要精密设计的注意力机制。注意力机制是一种动态分配计算资源的方式,让模型在处理某一模态输入时,有选择地"聚焦"到最相关的部分。
然而,基于模块化的 Web3 AI 难以实现统一的注意力调度。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统一的 Query-Key-Value 空间,无法形成可交互的 Q/K/V;缺少并行、多路动态加权的能力;模块间缺乏实时共享的中枢上下文,无法实现跨模块的全局关联和聚焦。
特征融合的浅层困境
Web3 AI 在特征融合方面停留在简单的静态拼接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动态特征融合的前提条件——高维空间和精密的注意力机制——无法满足。
Web2 AI 倾向于端到端联合训练,在同一高维空间中处理多模态特征,通过注意力层和融合层与下游任务层协同优化。相比之下,Web3 AI 多采用离散模块拼接,缺乏统一的训练目标和跨模块的梯度流动。
Web2 AI 能够根据上下文实时计算特征重要性,动态调整融合策略。Web3 AI 则常常使用预设权重或简单规则,缺乏灵活性。在特征维度和表达能力上,Web3 AI 也难以与 Web2 AI 相比。
AI 行业壁垒加深与未来展望
Web2 AI 的多模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需要海量数据、强大算力、先进算法和复杂的工程实现。这构成了极强的行业壁垒,也造就了少数领先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Web3 AI 的发展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边缘场景切入。Web3 AI 的优势在于去中心化、高并行、低耦合及异构算力的兼容性,适用于轻量化结构、易并行且可激励的任务。
然而,当前 Web2 AI 的壁垒仍在形成初期,真正的机会可能在 Web2 AI 红利消失后出现。在此之前,Web3 AI 项目需要谨慎选择切入点,确保能在小规模场景中不断迭代,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打破壁垒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