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A股走势分析:政策发力后的机遇与挑战
A股市场的未来走向:史诗级上涨后的分析
近期,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强劲的上涨行情。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和中央高层会议超出预期地提振了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迎来显著反弹,领先全球市场。然而,在国庆假期后,市场情绪过于乐观的情况下出现了回调。那么,这轮行情是昙花一现还是标志着市场底部已现?本文将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和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
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整体仍然偏弱,虽然出现了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但尚未见到明显的转折信号。国庆期间消费活跃度同比和环比均有所提升,但这一趋势还未充分反映在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在政策支持下,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呈现温和复苏的态势。
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同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落。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8%,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2023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1-8月平均,CPI同比上涨0.2%。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
从金融前瞻指标来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二季度以来,M1与M2同比增速放缓,两者差距扩大至历史高位,反映出需求相对疲软,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阻。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基本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政策环境
回顾过去20年A股市场的阶段性底部特征,政策信号通常力度较大且需要超出当时投资者预期,这往往是A股企稳反弹的关键条件。近期政策超预期发力,政策信号已经显现。
2023年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主要包括两项措施: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使用自身拥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作为资产质押,从央行获取流动性。首期操作规模为5000亿元。
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
9月26日,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涉及培育长期投资生态、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完善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持续的信用收缩,私人部门去杠杆,以及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未能有效对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投资回报率预期低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本轮政策变化主要围绕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两个方向展开,属于针对性措施。然而,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再通胀,还需要后续结构性的财政刺激和实际政策落地执行,否则市场的复苏可能难以持续。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未能满足市场对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预期,这也是国庆后市场出现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估值
从历次市场底部特征来看,无论是下跌的时间长度、下跌程度还是估值水平,本轮行情都已经呈现出底部特征。
截至10月9日,A股估值水平已修复至中位数附近。9月底的反弹幅度较大,已经接近2023年初对疫情后经济重启预期时的PE水平。与全球主要市场横向比较,中国市场相对新兴市场的估值目前仍处于亚太地区较低水平,接近韩国。
结论
综合来看,市场反转的关键在于中期基本面信号的确认。目前基本面数据尚未明显改善,近期的短期上涨主要由预期和资金推动。高波动市场往往伴随过度反应,历史性暴涨后出现回调在技术和情绪上都是合理的。
货币政策率先加码后,后续财政政策能否跟进将是影响股市上行节奏和空间的主要因素。从长期perspective来看,近期的下跌更像是调整而非趋势终结。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可能已经见底,但主要上涨行情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