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加密監管轉向:行業洗牌與機遇並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近期發布的一紙聲明,要求所有未持牌的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在6月30日前停止業務,否則將面臨刑事處罰。這一決定標志着新加坡加密監管的重大轉向,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監管邏輯的轉變新加坡此次監管收緊的核心是2022年通過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該法案爲數字代幣服務提供了監管框架,尤其是第137條終結了新加坡作爲加密資產"監管套利天堂"的歷史。新規要求所有在新加坡設有營業場所,並向境外用戶提供數字代幣服務的個人或機構,必須獲得DTSP牌照。MAS對"數字代幣服務"的定義幾乎涵蓋了所有數字資產業務環節,包括代幣發行、托管服務、經紀撮合交易、轉移支付服務、驗證和治理服務等。這種"穿透式監管"邏輯,全面覆蓋新加坡境內與境外業務,旨在堵住監管漏洞。新加坡此舉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國家"金融聲譽"的極致捍衛。MAS認爲數字代幣服務具有強烈的跨境匿名屬性,極易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如FTX暴雷以及多起洗錢案件,都成爲政策收緊的直接導火索。## 行業的艱難抉擇面對新規,新加坡的Web3從業者迅速分化爲不同陣營。一些小型項目方認爲,高昂的合規成本幾乎是不可承受的負擔,不排除徹底搬離新加坡的可能。申請DTSP牌照需要企業具備25萬新幣初始資本、常駐合規官,建立獨立審計機制、定期提交合規報告,並滿足嚴格的反洗錢與反恐融資要求。然而,一些本地業內人士認爲,新加坡這幾年在Web3領域的監管政策並沒有出現劇烈轉向,更多是對既有框架的明確和細化。MAS的監管重點在於數字支付代幣以及具有資本市場屬性的代幣,而實用型代幣和治理型代幣目前並不在其監管核心之列。個人從業者成爲監管灰色地帶。一些KOL和交易所從業者已選擇暫停業務,出去旅遊或保持觀望態度。## 全球監管格局的變化當新加坡收緊監管時,香港和迪拜幾乎同時敞開了懷抱。香港立法會議員公開邀請新加坡的相關行業從業者來港發展。香港還成爲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迪拜則以極具競爭力的稅收環境和獨立的數字資產監管機構吸引全球加密人才。然而,僅僅是監管友好並不足以成爲加密企業的避風港。全球監管趨勢日益明顯,任何地區或國家都無法獨立於全球化環境之外。## 新機遇:穩定幣與RWA在這場監管變革中,穩定幣和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正成爲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穩定幣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五年內總市值增幅超過1100%。在跨境支付結算中,穩定幣的活躍度不斷攀升。RWA也正成爲下一個萬億級市場。截至2025年6月初,鏈上RWA總價值爲231億美元(不包含穩定幣),同比增長超過110%。全球範圍內,數字貨幣"鑄幣"的主導權正成爲各國角逐焦點。美國推出《GENIUS法案》,試圖將穩定幣納入國家戰略軌道;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則試圖以統一監管框架重新定義數字金融秩序。## 本地持牌者的優勢在新的監管環境下,能夠跨越高門檻、成功持牌的機構正逐步構建起清晰的競爭壁壘。目前僅有33家企業獲得新加坡數字支付代幣(DPT)牌照。這些機構不再只是服務提供者,而是新金融秩序中率先完成身分驗證的"白名單"成員。一些新加坡本地機構已經搭建起完善的合規持牌體系,正在通過區塊鏈方式構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這種本地化全面合規的路徑,對於本地展業和需要在新加坡展業的合作方都是極大的優勢。例如,某持牌機構作爲MAS授權的大型支付機構(MPI),不僅持有跨境支付與DPT業務牌照,還構建了覆蓋支付、證券、托管、衍生品等多牌照的綜合合規體系。這些牌照的組合使其能夠合法提供穩定幣兌換、數字資產清算,還可支持RWA代幣的合規發行,成爲新監管環境下極具稀缺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平台。## 未來展望隨着全球監管的深化,合規能力將成爲行業分水嶺。那些具備前置牌照、扎實支付網絡與RWA發行結構的先行者,才有望在新一輪全球數字金融秩序中定義規則、穩步前行。未來十年,隨着各國監管並行深化,合規能力將成爲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新加坡加密監管收緊 合規成行業關鍵競爭力
新加坡加密監管轉向:行業洗牌與機遇並存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近期發布的一紙聲明,要求所有未持牌的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在6月30日前停止業務,否則將面臨刑事處罰。這一決定標志着新加坡加密監管的重大轉向,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監管邏輯的轉變
新加坡此次監管收緊的核心是2022年通過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該法案爲數字代幣服務提供了監管框架,尤其是第137條終結了新加坡作爲加密資產"監管套利天堂"的歷史。新規要求所有在新加坡設有營業場所,並向境外用戶提供數字代幣服務的個人或機構,必須獲得DTSP牌照。
MAS對"數字代幣服務"的定義幾乎涵蓋了所有數字資產業務環節,包括代幣發行、托管服務、經紀撮合交易、轉移支付服務、驗證和治理服務等。這種"穿透式監管"邏輯,全面覆蓋新加坡境內與境外業務,旨在堵住監管漏洞。
新加坡此舉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國家"金融聲譽"的極致捍衛。MAS認爲數字代幣服務具有強烈的跨境匿名屬性,極易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如FTX暴雷以及多起洗錢案件,都成爲政策收緊的直接導火索。
行業的艱難抉擇
面對新規,新加坡的Web3從業者迅速分化爲不同陣營。一些小型項目方認爲,高昂的合規成本幾乎是不可承受的負擔,不排除徹底搬離新加坡的可能。申請DTSP牌照需要企業具備25萬新幣初始資本、常駐合規官,建立獨立審計機制、定期提交合規報告,並滿足嚴格的反洗錢與反恐融資要求。
然而,一些本地業內人士認爲,新加坡這幾年在Web3領域的監管政策並沒有出現劇烈轉向,更多是對既有框架的明確和細化。MAS的監管重點在於數字支付代幣以及具有資本市場屬性的代幣,而實用型代幣和治理型代幣目前並不在其監管核心之列。
個人從業者成爲監管灰色地帶。一些KOL和交易所從業者已選擇暫停業務,出去旅遊或保持觀望態度。
全球監管格局的變化
當新加坡收緊監管時,香港和迪拜幾乎同時敞開了懷抱。香港立法會議員公開邀請新加坡的相關行業從業者來港發展。香港還成爲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
迪拜則以極具競爭力的稅收環境和獨立的數字資產監管機構吸引全球加密人才。然而,僅僅是監管友好並不足以成爲加密企業的避風港。全球監管趨勢日益明顯,任何地區或國家都無法獨立於全球化環境之外。
新機遇:穩定幣與RWA
在這場監管變革中,穩定幣和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正成爲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穩定幣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五年內總市值增幅超過1100%。在跨境支付結算中,穩定幣的活躍度不斷攀升。
RWA也正成爲下一個萬億級市場。截至2025年6月初,鏈上RWA總價值爲231億美元(不包含穩定幣),同比增長超過110%。
全球範圍內,數字貨幣"鑄幣"的主導權正成爲各國角逐焦點。美國推出《GENIUS法案》,試圖將穩定幣納入國家戰略軌道;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則試圖以統一監管框架重新定義數字金融秩序。
本地持牌者的優勢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能夠跨越高門檻、成功持牌的機構正逐步構建起清晰的競爭壁壘。目前僅有33家企業獲得新加坡數字支付代幣(DPT)牌照。這些機構不再只是服務提供者,而是新金融秩序中率先完成身分驗證的"白名單"成員。
一些新加坡本地機構已經搭建起完善的合規持牌體系,正在通過區塊鏈方式構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這種本地化全面合規的路徑,對於本地展業和需要在新加坡展業的合作方都是極大的優勢。
例如,某持牌機構作爲MAS授權的大型支付機構(MPI),不僅持有跨境支付與DPT業務牌照,還構建了覆蓋支付、證券、托管、衍生品等多牌照的綜合合規體系。這些牌照的組合使其能夠合法提供穩定幣兌換、數字資產清算,還可支持RWA代幣的合規發行,成爲新監管環境下極具稀缺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平台。
未來展望
隨着全球監管的深化,合規能力將成爲行業分水嶺。那些具備前置牌照、扎實支付網絡與RWA發行結構的先行者,才有望在新一輪全球數字金融秩序中定義規則、穩步前行。未來十年,隨着各國監管並行深化,合規能力將成爲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