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重塑全球资金流转的潜力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用工具,展现了区块链为传统金融支付体系提供全新高效基础设施的能力。过去一年,稳定币总市值增长超过50%,目前已突破2500亿美元,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一规模已能承载全球数万亿支付资金的高效流转。业内人士深知稳定币的价值:它们完美体现了区块链"即时转移资金与价值"的核心能力,使在链上构建商业闭环和支付成为可能。然而,支付远不止于简单的"点对点转账",真正的企业级场景远比单纯的资金转移复杂得多。目前,面向企业的稳定币应用大多采用"稳定币三明治"架构:即用区块链替代传统支付通道的横向价值/资金传输,而上下两端仍依赖传统金融支付体系。这种设计虽带来了显著改进,却也限制了区块链优势的完全释放。本文将从全球资金转移视角,探讨稳定币如何应用于全球跨境支付:1. 拆解现有全球跨境支付体系;2. 剖析稳定币三明治架构在资金管理、B2B支付及卡网络结算中的具体改进;3. 探讨如何克服稳定币三明治两端的挑战,让区块链的价值贯穿全程。## 一、稳定币支付背景在稳定币的众多应用中,B2B企业支付最为引人注目。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去年每月B2B企业支付额从7.7亿美元增长至30亿美元。某支付平台报告称,稳定币占其交易量的近一半,49%的客户积极使用稳定币进行支付。头部企业的内部数据更能反映细分市场规模。据估计,某大型支付公司年处理量约150亿美元,其中约一半来自B2B企业支付。另一家公司的年化交易量为100亿美元,估计占全球B2B稳定币跨境支付市场的20%。全球支付的使用日益普及,因为当金融支付基础设施更加凸显陈旧时,基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稳定币优势会被放大。尽管传统支付网络每年促成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全球支付额,但企业和银行仍面临巨大的复杂性和延迟问题。## 二、全球跨境支付的各种模式### 2.1 基于SWIFT的银行基础设施传统的跨境支付主要依赖SWIFT系统。对于不同国家银行间的交易,整个流程被拆分为"消息传递清算"和"资金结算"两部分:SWIFT负责在银行之间传递转账指令,而真正的资金流动,只发生在那些已预先开设往来账户、可直接进行借记/贷记转账的银行之间。只有两家银行都已接入SWIFT系统,并且互为合作伙伴,才能完成最终的转账。若双方并未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就必须串联起具备相应接口和头寸的代理行,才能完成资金结算。随着需要更多中介银行,结算时间长达数日、费用上涨、追踪困难等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也导致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发达的邻国之间的跨境支付,也需要绕道全球北方的银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 基于PSP的跨境资金池模式跨境资金传输商(XBMT)应运而生,旨在让企业无需直接通过SWIFT通道也能完成全球付款。其本质是跨境资金池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币种资金池,使其能在不同国家之间灵活付款。XBMT负责管理合规性和银行关系,而企业或个人则获得单一的多币种银行产品,由此构成一个"闭环"。流动性在各个账户之间进行内部管理。XBMT如今在全球B2B企业支付与企业资金管理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以闭环模式运营,事先备妥并调度所需流动性,再按需分发给企业客户。尽管表面光鲜,但XBMT仍搭建在SWIFT的轨道之上,靠精巧的流动性管理手法来"制造"即时到账体验。然而,这类设计的速度与规模,始终受制于XBMT在特定国家的可用流动性,以及其底层结算轨道自身的清算时效。### 2.3 稳定币模式稳定币代表了更底层的跃迁:它借助区块链技术,重构互联网商业的运作方式。稳定币的结算周期等同于其发行区块链的出块时间,与传统方式相比,这是跨越数量级的提速。任何依赖传统方式的系统,都可以被一条共享、可验证的账本取代,该账本可以追踪稳定币发行与所有权。更关键的是,稳定币通常部署在智能合约平台之上,使得传统银行轨道无法实现的创新系统与工作流成为可能。在开放、可验证的协议之上,任何人都能无需许可地为稳定币添加功能。从宏观视角看,更快速、更具交互性的金融支付可以直接放大全球GDP:企业能更快收款,资金即可更快进入下游流程,从而削减因结算延迟带来的管理成本与资金占用。当结算周期从"天"压缩到"秒"或"分钟",其连锁效应将席卷整个经济体。同时,可验证标准的存在,让金融创新第一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无需许可地发生。## 三、稳定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应用### 3.1 企业资金管理以企业资金管理为例:传统模式下,企业必须提前准备资金,考虑结算延迟和汇率风险,增加了大量运营开销。稳定币能够通过消除对国际结算延迟控制的要求,简化了这一系统。"稳定币三明治"结构使得两段法币"坡道"之间的资金流动得以顺畅完成。整个处理过程被拆分成在各国境内进行本地转账,而区块链则在中间完成双方之间的全球流动性结算。### 3.2 B2B企业支付B2B支付往往更复杂,且其成功与否可能牵动企业运营的其他环节。在这类支付中,不同国家的银行通常与某项服务或货物的交付直接挂钩,各方对支付进度的追踪会更加敏感。当B2B跨境付款流程在链路中间通过稳定币执行时,企业层面会浮现一系列额外收益:- 双方都能清晰、实时地管理和监控付款状态- 融资可以与时效性强的原材料或交货节点直接挂钩- 风险降低后,资本成本随之下降,资本周转速度加快- 代理行链路、预融资需求以及大部分外汇敞口基本都被移除- 整个流程从过去的3天压缩到仅需数秒,且无需考虑市场休市,营运资金需求因而显著缩小、简化### 3.3 卡组织网络结算在卡组织网络中,发卡机构将代表持卡人向商户的收单银行发送付款,收单银行接收付款并将其记入商户账户。某大型卡组织已开始试行使用稳定币进行收单行与发卡行之间的结算,取代了传统电汇流程。稳定币的优势使网络内的银行受益:它们可以降低及时进行国际转账所需的资本要求,从而避免外汇风险。此外,区块链的开放性、可验证性和可编程性为网络内部银行之间的信贷和其他金融基础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展望"稳定币三明治"在某些场景确实有用,但目前大多数稳定币应用仍停留在这个结构本身,并未进一步突破。只要任何环节还需要触碰法币轨道,就不得不在"三明治"两端再夹上面包。稳定币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彻底去掉两端的面包。当企业和消费者全面拥抱稳定币后,完整的金融和商业周期都能在区块链上完成,我们再也无需受限于落后的传统轨道。金融机构和企业一旦完全以稳定币结算,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商业规模。由于企业构建、运营和服务的全球摩擦大幅降低,全球GDP的增长曲线将更贴近互联网对商品、服务和内容的真正消费速度。支付金融的本质是:稳定币支付 + 链上金融。如果能彻底摆脱三明治结构,并在两端构建更多的链上金融服务,那么全球化的资金/价值流转速度将进入前所未见的高度。
稳定币重塑全球支付 释放价值流转新潜力
稳定币重塑全球资金流转的潜力
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用工具,展现了区块链为传统金融支付体系提供全新高效基础设施的能力。过去一年,稳定币总市值增长超过50%,目前已突破2500亿美元,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一规模已能承载全球数万亿支付资金的高效流转。
业内人士深知稳定币的价值:它们完美体现了区块链"即时转移资金与价值"的核心能力,使在链上构建商业闭环和支付成为可能。然而,支付远不止于简单的"点对点转账",真正的企业级场景远比单纯的资金转移复杂得多。
目前,面向企业的稳定币应用大多采用"稳定币三明治"架构:即用区块链替代传统支付通道的横向价值/资金传输,而上下两端仍依赖传统金融支付体系。这种设计虽带来了显著改进,却也限制了区块链优势的完全释放。
本文将从全球资金转移视角,探讨稳定币如何应用于全球跨境支付:
一、稳定币支付背景
在稳定币的众多应用中,B2B企业支付最为引人注目。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去年每月B2B企业支付额从7.7亿美元增长至30亿美元。某支付平台报告称,稳定币占其交易量的近一半,49%的客户积极使用稳定币进行支付。
头部企业的内部数据更能反映细分市场规模。据估计,某大型支付公司年处理量约150亿美元,其中约一半来自B2B企业支付。另一家公司的年化交易量为100亿美元,估计占全球B2B稳定币跨境支付市场的20%。
全球支付的使用日益普及,因为当金融支付基础设施更加凸显陈旧时,基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稳定币优势会被放大。尽管传统支付网络每年促成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全球支付额,但企业和银行仍面临巨大的复杂性和延迟问题。
二、全球跨境支付的各种模式
2.1 基于SWIFT的银行基础设施
传统的跨境支付主要依赖SWIFT系统。对于不同国家银行间的交易,整个流程被拆分为"消息传递清算"和"资金结算"两部分:SWIFT负责在银行之间传递转账指令,而真正的资金流动,只发生在那些已预先开设往来账户、可直接进行借记/贷记转账的银行之间。
只有两家银行都已接入SWIFT系统,并且互为合作伙伴,才能完成最终的转账。若双方并未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就必须串联起具备相应接口和头寸的代理行,才能完成资金结算。
随着需要更多中介银行,结算时间长达数日、费用上涨、追踪困难等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也导致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发达的邻国之间的跨境支付,也需要绕道全球北方的银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 基于PSP的跨境资金池模式
跨境资金传输商(XBMT)应运而生,旨在让企业无需直接通过SWIFT通道也能完成全球付款。其本质是跨境资金池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币种资金池,使其能在不同国家之间灵活付款。
XBMT负责管理合规性和银行关系,而企业或个人则获得单一的多币种银行产品,由此构成一个"闭环"。流动性在各个账户之间进行内部管理。
XBMT如今在全球B2B企业支付与企业资金管理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以闭环模式运营,事先备妥并调度所需流动性,再按需分发给企业客户。
尽管表面光鲜,但XBMT仍搭建在SWIFT的轨道之上,靠精巧的流动性管理手法来"制造"即时到账体验。然而,这类设计的速度与规模,始终受制于XBMT在特定国家的可用流动性,以及其底层结算轨道自身的清算时效。
2.3 稳定币模式
稳定币代表了更底层的跃迁:它借助区块链技术,重构互联网商业的运作方式。
稳定币的结算周期等同于其发行区块链的出块时间,与传统方式相比,这是跨越数量级的提速。任何依赖传统方式的系统,都可以被一条共享、可验证的账本取代,该账本可以追踪稳定币发行与所有权。
更关键的是,稳定币通常部署在智能合约平台之上,使得传统银行轨道无法实现的创新系统与工作流成为可能。在开放、可验证的协议之上,任何人都能无需许可地为稳定币添加功能。
从宏观视角看,更快速、更具交互性的金融支付可以直接放大全球GDP:企业能更快收款,资金即可更快进入下游流程,从而削减因结算延迟带来的管理成本与资金占用。当结算周期从"天"压缩到"秒"或"分钟",其连锁效应将席卷整个经济体。同时,可验证标准的存在,让金融创新第一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无需许可地发生。
三、稳定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应用
3.1 企业资金管理
以企业资金管理为例:传统模式下,企业必须提前准备资金,考虑结算延迟和汇率风险,增加了大量运营开销。
稳定币能够通过消除对国际结算延迟控制的要求,简化了这一系统。"稳定币三明治"结构使得两段法币"坡道"之间的资金流动得以顺畅完成。整个处理过程被拆分成在各国境内进行本地转账,而区块链则在中间完成双方之间的全球流动性结算。
3.2 B2B企业支付
B2B支付往往更复杂,且其成功与否可能牵动企业运营的其他环节。在这类支付中,不同国家的银行通常与某项服务或货物的交付直接挂钩,各方对支付进度的追踪会更加敏感。
当B2B跨境付款流程在链路中间通过稳定币执行时,企业层面会浮现一系列额外收益:
3.3 卡组织网络结算
在卡组织网络中,发卡机构将代表持卡人向商户的收单银行发送付款,收单银行接收付款并将其记入商户账户。某大型卡组织已开始试行使用稳定币进行收单行与发卡行之间的结算,取代了传统电汇流程。
稳定币的优势使网络内的银行受益:它们可以降低及时进行国际转账所需的资本要求,从而避免外汇风险。此外,区块链的开放性、可验证性和可编程性为网络内部银行之间的信贷和其他金融基础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展望
"稳定币三明治"在某些场景确实有用,但目前大多数稳定币应用仍停留在这个结构本身,并未进一步突破。只要任何环节还需要触碰法币轨道,就不得不在"三明治"两端再夹上面包。
稳定币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彻底去掉两端的面包。当企业和消费者全面拥抱稳定币后,完整的金融和商业周期都能在区块链上完成,我们再也无需受限于落后的传统轨道。金融机构和企业一旦完全以稳定币结算,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商业规模。由于企业构建、运营和服务的全球摩擦大幅降低,全球GDP的增长曲线将更贴近互联网对商品、服务和内容的真正消费速度。
支付金融的本质是:稳定币支付 + 链上金融。如果能彻底摆脱三明治结构,并在两端构建更多的链上金融服务,那么全球化的资金/价值流转速度将进入前所未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