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上币之路的思考与感悟近期,我们的项目正在进行品牌和主网升级,同时进行换币操作,因此与多家交易平台有所接触。作为一个从2017年至今一直在构建的项目,我们对这些标准流程相当熟悉。除了必要的合规程序和代码审计外,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预算、新增用户和流量,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受益等方面。项目方需要流动性和新的交易场所,而交易平台需要用户和交易量,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然而,在与交易平台的商务沟通后,我们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研究部门在评估过程中提出了几个可能导致上币被否决或需要增加预算的问题点。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讨论的方面:首先,他们认为我们的数据和热度不够,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链上数据方面。这让我感到疑惑,作为专业的研究部门,难道他们无法辨别数据的真实性吗?例如,一些项目的社交账号拥有数十万粉丝,但每条推文的浏览量却只有几千,评论更是寥寥无几。再比如,某些项目的链上数据显示,单个交易哈希包含大量交易记录,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用户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AI数据标注领域,由于其专业性和成本因素,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用户同时进行数据标注的情况。其次,投资机构背书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然而,作为一个成立已有6年多的项目,我们一直依靠自身资金进行开发,从未接受过外部投资。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体现了纯粹的社区驱动和独立性。但在研究部门看来,这反而成了缺乏机构背书、缺乏合法性和热度的表现。这种观点令人感到困惑。第三个问题涉及代币流通量和估值。我们的项目从2019年至今,所有代币已经完全解锁,市值等于完全稀释估值,其中近70%的代币被锁定在验证人节点中。研究部门认为这可能造成巨大的抛压,但这种担忧似乎忽视了我们项目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纯社区驱动的项目,谁会大规模抛售呢?而且,我们的项目已经存在多年,如果真有抛压,早就发生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值和完全稀释估值仅为1亿美元左右,对于一个拥有实际业务、产品、客户和收入的AI数据层项目来说,这个估值并不高。相比之下,那些刚上线就估值10亿美元的项目,才更值得关注其潜在的抛压风险。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似乎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流量造假、数据造假、项目换皮、空投给工作室然后由做市商出货等操作,竟然成为了一些项目上币的基本操作。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侵蚀了真正有价值项目的生存空间。作为行业老兵,我们深知这些技巧和手段,但我们选择不去采用。因为这些行为最终只会benefitiate灰色产业和投机者,而牺牲的是新进散户的利益、开发者的专注度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回想2017/2018年ICO时期,尽管资源匮乏,但社区充满了讨论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推广产品、如何应对黑客攻击等正面话题。那时的合作更多是出于共同发展的愿景,而非现在普遍存在的各种回扣和介绍费。维持初心确实不易,但正是因为经历过多次市场起落,我们更加珍惜真挚的合作关系和纯粹的开发热情。希望整个行业能够重拾这种精神,共同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健康发展。
6年老项目直面上币难题 呼吁行业回归初心
项目上币之路的思考与感悟
近期,我们的项目正在进行品牌和主网升级,同时进行换币操作,因此与多家交易平台有所接触。作为一个从2017年至今一直在构建的项目,我们对这些标准流程相当熟悉。除了必要的合规程序和代码审计外,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预算、新增用户和流量,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受益等方面。项目方需要流动性和新的交易场所,而交易平台需要用户和交易量,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然而,在与交易平台的商务沟通后,我们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研究部门在评估过程中提出了几个可能导致上币被否决或需要增加预算的问题点。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讨论的方面:
首先,他们认为我们的数据和热度不够,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链上数据方面。这让我感到疑惑,作为专业的研究部门,难道他们无法辨别数据的真实性吗?例如,一些项目的社交账号拥有数十万粉丝,但每条推文的浏览量却只有几千,评论更是寥寥无几。再比如,某些项目的链上数据显示,单个交易哈希包含大量交易记录,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用户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AI数据标注领域,由于其专业性和成本因素,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用户同时进行数据标注的情况。
其次,投资机构背书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然而,作为一个成立已有6年多的项目,我们一直依靠自身资金进行开发,从未接受过外部投资。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体现了纯粹的社区驱动和独立性。但在研究部门看来,这反而成了缺乏机构背书、缺乏合法性和热度的表现。这种观点令人感到困惑。
第三个问题涉及代币流通量和估值。我们的项目从2019年至今,所有代币已经完全解锁,市值等于完全稀释估值,其中近70%的代币被锁定在验证人节点中。研究部门认为这可能造成巨大的抛压,但这种担忧似乎忽视了我们项目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纯社区驱动的项目,谁会大规模抛售呢?而且,我们的项目已经存在多年,如果真有抛压,早就发生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值和完全稀释估值仅为1亿美元左右,对于一个拥有实际业务、产品、客户和收入的AI数据层项目来说,这个估值并不高。相比之下,那些刚上线就估值10亿美元的项目,才更值得关注其潜在的抛压风险。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似乎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流量造假、数据造假、项目换皮、空投给工作室然后由做市商出货等操作,竟然成为了一些项目上币的基本操作。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侵蚀了真正有价值项目的生存空间。
作为行业老兵,我们深知这些技巧和手段,但我们选择不去采用。因为这些行为最终只会benefitiate灰色产业和投机者,而牺牲的是新进散户的利益、开发者的专注度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回想2017/2018年ICO时期,尽管资源匮乏,但社区充满了讨论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推广产品、如何应对黑客攻击等正面话题。那时的合作更多是出于共同发展的愿景,而非现在普遍存在的各种回扣和介绍费。
维持初心确实不易,但正是因为经历过多次市场起落,我们更加珍惜真挚的合作关系和纯粹的开发热情。希望整个行业能够重拾这种精神,共同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