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公链长期面临"主网资产困境"——尽管如ETH、SOL等代币承担着Gas费和共识功能,却难以直接捕获生态价值增长。Berachain通过其PoL(Proof of Liquidity)机制试图破解这一难题,而v2版本的关键迭代在于将33%的DApp激励从BGT质押者转向BERA质押者。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标志着主网资产价值模型的重大转变。
PoL v1.0虽然成功推动了生态TVL的增长,但激励红利主要流向了BGT及其衍生品。v2版本通过建立"双通道分配"机制(67% BGT/33% BERA),首次让主币持有者无需参与复杂DeFi策略即可获得协议层收益,本质上完成了从"Gas代币"到"收益资产"的升级。
Berachain创新PoL v2:主网代币BERA跃升为生态收益资产
PoL v2:Berachain的价值捕获创新
一、PoL v2的核心突破:构建价值闭环
传统公链长期面临"主网资产困境"——尽管如ETH、SOL等代币承担着Gas费和共识功能,却难以直接捕获生态价值增长。Berachain通过其PoL(Proof of Liquidity)机制试图破解这一难题,而v2版本的关键迭代在于将33%的DApp激励从BGT质押者转向BERA质押者。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标志着主网资产价值模型的重大转变。
PoL v1.0虽然成功推动了生态TVL的增长,但激励红利主要流向了BGT及其衍生品。v2版本通过建立"双通道分配"机制(67% BGT/33% BERA),首次让主币持有者无需参与复杂DeFi策略即可获得协议层收益,本质上完成了从"Gas代币"到"收益资产"的升级。
二、精巧的机制设计
非通胀性收益:v2并未增加代币排放,而是通过重构现有激励流向,使BERA获得链级现金流。据数据平台统计,目前每周约5万至12万美元的激励直接注入BERA质押池,形成持续性买压。
BGT生态位保护:保留67%激励给BGT质押者,既维持了"1美元→1.x美元"的激励杠杆效应,又避免引发治理代币持有者的流动性挤兑。
三重正反馈循环:
三、对市场结构的潜在影响
散户视角:低门槛收益捕获 普通用户只需质押BERA即可获得两类收益:
相比其他L1要求用户提供流动性或参与治理,Berachain的"质押即收益"模型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
开发者视角:主币经济的新玩法 项目方可利用BERA的收益属性设计创新机制,如:
投资者视角:估值模型的重构 目前Berachain的市值/TVL比率为0.31,远低于其他新兴公链。随着BERA获得链级收益能力,其估值逻辑可能向"现金流折现"模型过渡:
理论市值 = (链年化收入 × 市盈率倍数) + (Gas需求 × 流通速度倒数)
若按当前每周10万美元激励推算,年化520万美元收益对应20倍PE即隐含1.04亿美元估值,尚未计入Gas消耗与未来收入增长。
四、潜在风险与挑战
五、行业启示:L1竞争进入价值分配新阶段
Berachain的探索揭示了一个趋势:新一代公链的竞争焦点正从性能指标转向价值分配效率。当其他公链尝试通过不同方式分配生态收益时,PoL v2展示了一种更为原生的解决方案——通过协议层设计直接将生态价值注入主币。
这种模式如能持续验证,可能引发其他L1项目效仿。在流动性挖矿红利消退的当下,"如何为公链创造真实需求"已成为决定项目生存的关键命题。Berachain给出的答案是:让主币成为生态繁荣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