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真會引發下一場金融危機嗎?

robot
摘要生成中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FT)發布了一篇名爲《The Coming Crypto Crisis》的評論文章,作者表達了對美國加密貨幣政策發展方向的深度擔憂,認爲穩定幣和更廣泛的加密資產有可能引發下一場金融危機。盡管這篇文章代表的是一位資深金融評論員的個人看法,但其核心觀點在當前宏觀經濟和監管環境下,確實值得認真對待與客觀看待。

##文章擔憂的核心:系統性風險與監管套利 FT 的作者指出,在美國國會通過 Genius Act、摩根大通等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接受加密資產作爲抵押品的大背景下,加密資產正在進一步滲透到實體金融體系中。與此同時,穩定幣市場的規模也在迅速膨脹。

這種趨勢一方面代表了傳統金融對數字資產的“合規接納”,另一方面卻可能埋下系統性風險的種子。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條件下,穩定幣一旦被廣泛用於貸款、支付清算甚至國債市場,其波動性和信用風險可能引發鏈式反應。 ##風險是否被誇大? 盡管文章將加密貨幣視爲“下一場危機的催化劑”,但這種判斷目前仍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比特幣與標準普爾 500 指數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Fidelity 報告稱 3 年滾動 β 值爲 2.6),但這並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危機來源。

實際上,許多大型穩定幣發行方(如 USDC 和 Tether)目前已接受部分審計機制,並與監管機構保持溝通。在主流交易所和合規平台上,加密資產的交易也逐步趨於規範。因此,將其與 2008 年前夕信用違約互換(CDS)的風險相提並論,可能存在一定過度類比之嫌。 ##美國立法動態背後的博弈現實 文章提到,《Genius Act》的通過主要得益於加密貨幣遊說團體的大量政治捐款,指出其中包含了明顯的利益驅動。這一點確實揭示了當前美國立法過程中的現實博弈:科技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張力日益加劇,且兩黨都有“分裂陣營”。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的是,政治捐款雖然有影響力,但立法過程仍受選民輿論、產業發展前景和經濟數據的制約。如果加密資產被證明無法構建穩定應用場景,其影響力也可能很快退潮。

##對加密貨幣市場的理性預期更重要 從投資者角度出發,理解加密資產的本質、週期性和風險結構,遠比討論它是否“引發危機”更有意義。短期來看,加密市場的確與宏觀環境密切相關,利率上行、美元流動性收緊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價格劇烈波動。

但中長期能否穩定發展,仍取決於其技術基礎、用戶接受度、監管共識與跨境協調機制的建設。目前來看,這一行業既有潛力也有不確定性,投資與監管都應基於“風險識別 + 分級控制”的原則,而非簡單排斥或無腦接納。

##結語:值得警惕,但不必恐慌 FT 的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加密貨幣走向主流金融市場時,必須伴隨着更成熟的制度設計。但也不應把所有金融脆弱性的根源都歸結於它。更有效的辦法是推動公開透明的監管框架,加強技術可審計性,鼓勵負責任的金融創新。

ACT3.6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