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水龍頭:香港穩定幣將如何盤活RWA的流動性?

robot
摘要生成中

撰文:Oliver,火星財經

當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2025年8月1日正式按下《穩定幣條例》的生效按鈕時,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又一條監管規則落地了。然而,如果僅僅將其視爲對加密貨幣世界的又一次“收編”,那便錯過了這盤棋局中最精妙的落子。

這並非故事的結局,而是序章的開啓。香港此舉,遠不止於爲喧囂的虛擬資產戴上緊箍。它是一次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旨在通過打造全球最合規、最可信的穩定幣,爲兩個萬億級的未來市場——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與全球貿易金融——鋪設一條至關重要的底層高速公路。這盤棋的真正目標,是確保在下一代數字金融浪潮中,香港依然是那個不可或缺的全球樞紐。

爲何“無聊”的穩定幣是香港最激動人心的創新?

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在談及新規時,一語道破了其本質:“法幣穩定幣其核心特徵是必須100%以高流動性的貨幣類資產作爲儲備金……其主要功能還是國際支付,沒有半點炒賣的機會。”

這番話描繪出一個與加密世界常見的暴富神話格格不入的形象——一個“無聊”的穩定幣。沒有算法的槓杆,沒有波動的誘惑,只有與儲備金1:1掛鉤的、幾乎刻板的價值穩定性。條例要求發行人必須是在香港註冊的實體,持有至少2500萬港元的實繳股本,並將100%的儲備資產交由持牌銀行進行隔離托管,接受嚴格的審計。這套“高門檻、強監管”的組合拳,幾乎將所有熱衷於監管套利和金融魔術的玩家拒之門外。

然而,正是這種極致的“無聊”與“合規”,構成了它撬動未來的支點。這顆看似平淡無奇的棋子,精準地落在了RWA生態系統的命門之上。

就在《穩定幣條例》生效後不久,8月7日,由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發起的香港RWA註冊登記平台宣布上線。這絕非巧合。RWA,即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被視爲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核心路徑。無論是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一棟摩天大樓的所有權,還是一批碳信用額度,理論上都可以被分割成代幣,在一個全球性的、7x24小時不間斷的市場上進行流轉。

但這其中一直存在一個核心障礙:用什麼來交易這些代幣化的資產?用比特幣或以太坊?它們的價格波動會讓任何嚴肅的金融機構望而卻步。用傳統的銀行轉帳?這又回到了T+2結算、交易時間受限、中介成本高昂的舊世界,RWA的效率優勢蕩然無存。

香港的合規穩定幣,正是這個難題的答案。它如同一套標準化的數字集裝箱和自動化港口系統。當一筆RWA交易在鏈上發生時,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一手交錢(穩定幣),一手交貨(RWA代幣)”的原子化結算(DvP),整個過程無需信任中介,在幾秒鍾內完成,且風險敞口幾乎爲零。

如果說RWA是正在被打包的下一代數字貨物,那麼合規穩定幣就是承載這些貨物高效流轉的傳送帶。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透露的數據爲此提供了注腳:截至2025年7月中,銀行數字資產相關產品及代幣化資產的交易總額已達261億港元,同比增長233%。貨物已經開始上路,現在,這條由穩定幣鋪就的高速公路也正式通車了。

開闢新藍海:重塑萬億級的貿易金融

如果說RWA是香港瞄準的第一個戰場,那麼全球貿易金融則是其視野中一片更廣闊的藍海。這片藍海的入口,就在香港的腳下——粵港澳大灣區。

根據官方數據,僅2024年,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外貿進出口總值就已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在這龐大數字的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中小外貿企業,他們長期承受着傳統跨境支付的“不能承受之重”。一筆跨越邊境的貨款,往往需要在代理行之間輾轉數日,每一次流轉都伴隨着高昂的手續費和匯兌損失。復雜的信用證流程,更是佔用了企業寶貴的現金流,成爲其發展的桎梏。

穩定幣爲此提供了一種近乎魔法般的解決方案。試想一個場景:東莞的一家玩具廠向一家香港貿易公司出口一批貨物。雙方不再需要通過銀行開立信用證,等待漫長的電匯過程。香港公司只需通過持牌發行機構,將港元兌換成合規的港元穩定幣,然後直接在區塊鏈上將這筆款項轉入玩具廠的數字錢包。幾乎在交易發起的瞬間,貨款就能到帳。

這並非紙上談兵。早在條例正式生效前,渣打銀行等金融巨頭便已在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沙盒中進行了相關試驗。據參與者透露,通過使用代幣化的離岸人民幣(CNH)進行小範圍的跨境貿易結算,交易成本和復雜性得到了“大幅降低”,效率提升顯著。一些早期試點的案例甚至顯示,結算成本可削減高達90%。

對於在激烈競爭中爭奪微薄利潤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久旱甘霖。大灣區國際資訊科技協會會長楊德斌曾表示,香港在此時推出《穩定幣條例》,是在監管方面與時俱進的體現。這種“與時俱進”,正是對準了區域內實體經濟最迫切的痛點。香港穩定幣的目標,是成爲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貿易的數字結算層,將自身嵌入全球供應鏈的血脈之中。

B端之戰:與USDT的錯位競爭

談及穩定幣,任何人都無法繞開Tether(USDT)和Circle(USDC)這兩座大山。它們憑藉千億級別的流通量和巨大的網路效應,早已成爲加密世界的“數字美元”。香港的合規穩定幣,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求生?

答案是:不求生,求共存。香港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USDT的主場——那個以C端散戶、投機交易和純鏈上DeFi應用爲主的加密原生世界裏進行肉搏。它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賽道,一場針對B端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TradFi)的“錯位競爭”。

對於一家需要接受審計的上市公司,或是一家管理着客戶資產的基金而言,使用儲備不透明、監管地位模糊的USDT進行大額結算,是不可想象的業務風險。而由香港金管局背書、儲備清晰、完全合規的穩定幣,則能無縫地接入它們現有的合規與風控框架。它們的目標客羣完全不同,一個服務於“狂野西部”的冒險家,另一個則服務於“金融中心”的正規軍。

這場競爭的背後,更深藏着香港與內地之間政策互動的藝術,一場精妙的“雙人舞”。衆所周知,中國內地對加密貨幣交易採取嚴厲的監管政策,但與此同時,正傾盡全力推廣主權數字貨幣(e-CNY),並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在這一宏大背景下,香港作爲“一國兩制”下的獨立關稅區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其角色變得微妙而關鍵。它成爲了內地探索數字金融與國際接軌最理想的“防火牆”和“試驗田”。

一個由香港持牌機構發行、受香港法律監管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H穩定幣),可以在全球區塊鏈網路上自由流通,用於貿易結算和金融交易。這既能有效測試數字形態的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接受度和應用場景,又不會對內地本土的金融穩定構成任何衝擊。它巧妙地在內地嚴格的資本管制和人民幣走向世界的願望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使得香港不僅是在爲自己謀劃,也在爲國家更宏大的數字貨幣戰略扮演着探路先鋒的角色。

因此,當我們再次審視香港的《穩定幣條例》,其全貌已然浮現。它不是一次簡單的監管行動,而是一次深遠的戰略投資。通過打造一個全球最可信的穩定幣體系,香港正爲自己預訂了通往下一代數字金融世界的兩張關鍵門票:一張通往萬物互聯的RWA時代,另一張則通往高效、普惠的全球貿易新紀元。

世界看到的,或許只是香港金融法規中新增的一個章節。但棋盤之內,一個關乎未來金融基礎設施主導權的全新格局,已然悄然開啓。

RWA7.5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